应对抑郁情绪:一次心理咨询个案的探索性对话
(一)案例背景简介
来访者小李(化名),23岁,女性,职业为在校大学生,当前独居于校外公寓,生活节奏较为繁忙。她近期感到情绪低落,无法适应学业与社交生活的压力,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是感到孤独与抑郁,尤其在独处时,情绪更加明显。小李在咨询中提到,她与家人的沟通困难,尤其是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情绪问题,导致内心的痛苦无法得到缓解。
(二)来访者主诉的具体心理困扰或问题描述
小李主诉感到自己有抑郁症,但缺乏勇气与家长沟通。她表示最近懒于社交和活动,整宿失眠,手抖,情绪波动大,敏感多疑,时常想哭。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近半年,每当独处时,情绪波动尤为明显。在社交场合中,她感到极度不适,无法融入,导致进一步的孤独感加重。小李对自身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初步自我觉察,但缺乏应对措施。
(三)心理咨询师专业评估与问题分析
咨询师从认知行为疗法(CBT)的视角出发,分析小李的情绪困扰。首先,抑郁情绪表现为能量不足、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,可能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社交。小李的懒于社交,可能是由于情绪低落导致的能量不足和对社交场合的不适应。此外,咨询师观察到她对与家长沟通的顾虑,可能源于对被误解或不被理解的恐惧感,这种沟通障碍加剧了她的孤独感和焦虑。
(四)单次(仅一次)心理咨询过程与具体干预技术呈现
在咨询过程中,咨询师首先对小李的感受表示理解,感谢她的坦诚分享。咨询师使用了情绪记录的策略,建议小李尝试写日记,记录情绪波动,帮助自我反思。接着,咨询师引导小李进行深呼吸练习,以减轻焦虑,提升情绪稳定性。同时,建议小李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,如散步,以改善情绪和睡眠。关于与家长的沟通,咨询师鼓励小李先与值得信赖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,并提供了一些沟通技巧的练习,帮助她逐步表达情绪和需求。
小李对这些建议表示理解,并表示希望能尝试写日记和进行深呼吸练习。她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出渐进的觉察,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来应对情绪问题。
(五)咨询效果、当事人自我感悟与行动策略
在咨询结束时,小李感到了一定的启发,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非孤立,许多人也经历类似的困扰。她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写日记和与朋友沟通来减轻孤独感与焦虑感。她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每天记录情绪并尝试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,期待能有所改善。
针对小李的情况,咨询师提出了一些自助方法与策略,包括:
- 情绪记录:每天写日记,记录情绪变化及其触发因素,帮助自我反思。
- 身体活动:每天花时间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,如散步或瑜伽,帮助改善情绪。
- 放松技巧:每天练习深呼吸或冥想,以减轻焦虑,提升情绪稳定性。
(六)读者的启示与自助建议
本案例中,小李的经历展现了许多年轻人面临的情绪困扰。以此为参考,读者可以运用以下自助方法应对类似问题:
- 记录情绪:通过写日记帮助自己理解情绪波动,识别触发因素。
- 建立支持网络:与值得信赖的朋友或亲人分享自己的感受,降低孤独感。
- 实践放松技巧:通过深呼吸、冥想等方式减轻焦虑情绪。
最后,重要的是要提醒读者,如果情绪问题持续或加重,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医疗帮助,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健康。

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472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