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对自伤倾向:一次心理咨询个案的探索性对话
(一)案例背景简介
来访者小雨(化名),女性,20岁,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。近期,她感到学业压力不断增加,面临着期末考试的紧张氛围,同时也与朋友关系出现了摩擦。这些因素使得小雨的情绪变得极为低落,无法找到有效的宣泄方式。她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契机是一次突发的情绪崩溃,表现为强烈的自我怀疑和自责,甚至有了自伤的冲动。
(二)来访者主诉的具体心理困扰或问题描述
小雨在咨询中坦言,最近她经常感到无助与孤独,情绪低落的状态持续已有数周。她描述自己在晚上常常失眠,无法停止思考负面的自我评价,甚至在情绪达到极点时有自伤的倾向。虽然她意识到自伤行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但在短期内能带来一定的情绪宣泄。小雨表示,她非常担心这种状态会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,感到自己陷入了无助的深渊。
(三)心理咨询师专业评估与问题分析
在评估小雨的情况时,咨询师运用了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,分析她的情绪状态与行为模式。小雨的自伤行为被视为一种短期情绪调节机制,虽然能暂时缓解痛苦,但并未触及情绪困扰的根本原因。此外,咨询师也识别出小雨的负面自动思维模式,例如“我永远做不好”、“我不值得被爱”等,这些思维显著影响了她的情绪状态,导致她对自己产生深刻的怀疑。
(四)单次(仅一次)心理咨询过程与具体干预技术呈现
在咨询过程中,咨询师通过建立信任关系与小雨进行深入对话。以下是关键对话节选:
- 咨询师:“我能感受到你现在的痛苦,能告诉我这些情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?”
- 小雨:“大约几周前,学业压力让我感到无法承受,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失败。”
- 咨询师:“听起来,你的自我期待很高,这可能加剧了你的焦虑和负面情绪。你提到自伤,能分享一下那种感觉吗?”
在整个咨询过程中,咨询师运用了情绪调节策略,鼓励小雨以书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,并尝试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。小雨对这些方法表示了兴趣,认为写日记可能有助于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。
(五)咨询效果、当事人自我感悟与行动策略
咨询结束时,小雨表示感到一丝释然,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,并对咨询师的建议感到有所启发。她决定尝试写日记,记录情绪波动,同时寻求朋友的支持,表达自己的感受。咨询师还建议她每周进行一次身体锻炼,以促进情绪的积极转变。
后续,小雨被鼓励去了解抑郁症的症状与治疗方法,以减少对自身状态的恐惧感,并随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。
(六)读者的启示与自助建议
本案例中,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以下自助建议:
- 情绪记录:通过写日记或其他形式记录自己的情绪状态,帮助识别情绪波动的模式。
- 寻求支持:与朋友或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,构建社交支持网络。
- 情绪管理:尝试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,如艺术创作、运动等,来替代自伤行为。
- 专业支持:若感到情绪困扰持续存在,务必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专业帮助。
面对心理困扰时,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。若有持续的痛苦感或自伤倾向,应尽快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评估和干预。